AI寫文案老是老梗、冗長又生硬?爆笑缺陷與教你AI做人心法

目錄

AI寫文案為什麼總是讓人提不起勁?

AI 的確能快速產出一大堆文章,但為什麼讀起來總覺得「哪裡怪怪的」?不是老梗、就是廢話太多,甚至讀完完全沒有重點。原因就在於 AI 雖然擅長統整資訊,卻在「創意」與「人味」上有先天限制。以下就來看看,它到底有哪些爆笑卻真實的缺陷。

頂尖 AI 模型也有七大創意缺陷

就算是 GPT-5、GPT-4o 這類被號稱最強的 AI 模型,也逃不掉七大常見問題:

  1. 老梗滿天飛:什麼「顛覆傳統」「未來趨勢」幾乎是標配。
  2. 冗長拖戲:一句話可以拆成三句說,讀到後面只剩翻白眼。
  3. 套模板:開頭總愛「隨著時代發展…」或「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擾?」。
  4. 細節空洞:看似專業,但實際沒有具體案例或數據。
  5. 重複囉嗦:同樣意思硬是換不同形容詞重講三次。
  6. 生硬轉折:一堆「然而」「但是」「總之」,毫無流暢度。
  7. 情感缺席:文章沒有溫度,看完只覺得像是操作手冊。

這些缺陷讓 AI 文章看起來就像「流水線產品」,效率有了,但靈魂缺席。

為什麼人類作家看了都皺眉

對於資深寫手來說,AI 的文案有三大「讓人出戲」的地方:

  • 有觀點:寫得很正確,卻沒有「立場」,不像人類文章有態度和個性。
  • 沒有節奏:段落之間轉折生硬,讓人讀到一半就想關掉。
  • 沒有在地感:AI 文章常忽略文化脈絡和讀者語感,尤其在地化 SEO 文章,讀起來像翻譯機。

所以才會出現一種矛盾:AI 寫得快,但要修到「能用」的程度,反而要花更多時間。

AI的語言為什麼都長得一樣?

你有沒有發現,不管哪個 AI 平台產出的文章,語氣和用詞都驚人一致?就算換了主題,讀起來還是有種「套模組感」。這不是錯覺,而是 AI 的資料來源與演算法設計,決定了它們的文字風格,難免會「千篇一律」。

用詞偏好驚人一致「unspoken」連篇出現

AI 生成文字有一個有趣現象,就是特別偏好某些詞彙。例如在英文內容裡,常見到「unspoken rules」「unprecedented change」「transformative journey」這些字眼,頻率高到讓人懷疑它是不是詞庫壞掉。

  • 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 AI 會依據大量語料裡的「出現機率」來生成文字,於是高頻詞就變成了它的口頭禪。
  • 結果就是:文章看似很專業,但乍看之下全都長一樣,好像一個演講稿被複製貼上了無數次。

演算法單一化警訊

另一個原因是 演算法單一化。AI 的訓練資料來源大多來自同樣的公開語料(新聞、百科、部落格),所以生成的文字缺乏差異化。

  • 同源資料效應:當大家都從同一池資料學習,最後產出的文章自然趨同。
  • 缺少個人化語境:AI 無法憑空創造「文化細節」或「個人經驗」,這讓它的語言很難有新鮮感。

這就像餐廳菜單只剩三道菜,不管你怎麼搭配,最後端上桌的味道都差不多。

AI寫作真的沒救嗎?其實可以教化

AI寫文案老是老梗、冗長又生硬?爆笑缺陷與教你AI做人心法

很多人以為 AI 就是「寫流水帳」的代名詞,但其實只要懂得調教,它還是能產出有水準的內容。關鍵不在於放任 AI 自生自滅,而是透過「編輯對齊」的方法,把它寫出來的半成品打磨到能看。

什麼是「編輯對齊」方法

「編輯對齊」的概念,就是讓 AI 的輸出與人類期待的文章風格更一致。簡單來說,AI 不需要一開始就寫到完美,而是先輸出骨架,再透過人工或額外規則,把語言調成「有態度、有靈魂」的樣子。

  • 就像新手實習生交稿,內容雖然完整,但要經過編輯修稿,才能達到品牌要求。
  • 透過持續調整指令與訓練語料,AI 也能慢慢「貼近」你想要的口吻。

兩階段自動化編輯流程-檢測 + 改寫

最實用的方法是建立「兩階段流程」:

  1. 檢測階段:利用演算法檢查 AI 文章是否存在冗長、重複、老梗等缺陷。
  2. 改寫階段:再交由另一個 AI 或人工流程,針對問題句子進行優化,增加細節與在地化。

這樣的做法能把 AI 原本「像機器人一樣的文章」,快速轉換成「至少像人寫的文章」。

AI如何透過範例學人味

AI 之所以生硬,是因為缺乏「模仿人類細節」的能力。但如果我們給它足夠的範例,像是:

  • 在地化語氣(台灣人常用的口語 vs 國際英文的直譯腔)。
  • 範例案例(生活化故事、品牌實戰經驗)。
  • 情緒詞彙(焦慮、驚喜、無奈)讓文章更有「溫度」。

當 AI 學會模仿這些「小心機」,它寫出來的文案就不再是單調的報告,而更像是一個有靈魂的內容行銷夥伴。

人類作者如何與 AI 協作,寫出更好文章

AI 寫作不是完全沒救,而是需要「人類作者」進場,扮演新的角色。想像一下,AI 就像永遠交得出稿的實習生,但它沒有靈魂;人類作者則是編輯、導演,要讓文章有觀點、有態度,才能真正打動讀者。

從校稿員到創意總監

以前的寫手多半像是「打字機」,但有了 AI 後,角色正在轉型:

  • 校稿員:檢查 AI 文本錯字、語病、重複。
  • 編輯:刪掉冗長廢話,增加細節與本地案例。
  • 創意總監:設定文章主題、調性,決定內容要「吐槽」、「幽默」還是「專業」。

換句話說,人類不再只是「寫字工」,而是 AI 的領航員。

操作心法:少就是多、遠離老梗、掌握結構

和 AI 協作時,有三個黃金心法:

  1. 少就是多:文章不用每段都塞滿,重點放清楚即可。
  2. 遠離老梗:AI 愛用的「未來趨勢」「顛覆傳統」該刪就刪。
  3. 掌握結構:先有 H1/H2/H3 架構,再填內容,效率與品質都會提升。

這樣操作,AI 才不會失控亂飆字數,人類也能保留內容的靈魂。

AI 是工具,人類才是靈魂

AI 寫作的確方便,但它永遠缺少「人味」。想讓文章既有效率又有靈魂,關鍵在於人類懂得調教 AI,把它當成助理,而不是全權代筆。從避免老梗、強化在地語感,到加入品牌觀點,這些都是只有人類作者才能賦予的價值。

如果你希望讓 AI 不只是「產出字數的機器」,而是真正幫助品牌拿下流量與轉單,就需要專業的策略與操作。里揚數位行銷專注於 AI + SEO 的整合應用,協助企業打造能被搜尋引擎喜歡、又能打動讀者的內容。讓我們一起,把 AI 從冷冰冰的工具,變成真正能創造影響力的夥伴。

 

立即預約諮詢
返回頂端